构建公园城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27 15:39:28 浏览:

  2023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聚焦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全国率先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获批生态环境部全国首批试点。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全市“三个做优做强”和“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相关部署,促进全市协调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以及《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均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

  成都市委十四次全会以来,对推进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系列部署:重点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建圈强链”和“智慧蓉城”建设,特别注重源头治理、统筹联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在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和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能级和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市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全市重大战略部署,瞄准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大力协调生态环境部等上级部门,大胆探索并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积极进展。

  构建公园城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全市划定215个管控单元,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推动形成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格局,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三线一单”,划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通过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的衔接,划定落地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系统集成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各项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对优先、重点、一般三类管控单元实施分区分类管理,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水平。同时,同步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做好与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资源管理、生态环境要素管理、环境国际公约履约等工作的协调联动,提升工作综合效能。

  二是强化底线管理,建立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机制。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发挥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园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从布局上降低环境风险。重点针对潜在“两高”行业强化源头管控,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中的应用,将落实区域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管控要求的情况,作为分区管控年度跟踪评估的重点。

  三是实施减污降碳,探索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模式。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协同减污降碳要求,提高协同减污降碳能力,聚焦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分区管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准入约束作用。加强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要素管理衔接,强化分区管控成果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固体废物等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协同推动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和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等突出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其中,针对优先保护单元,积极探索协同提升生态功能与增强碳汇能力,针对重点管控单元,强化对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分区分类优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动构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

  四是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智能辅助决策信息共享共用。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三线一单”数据库,开发智能应用系统,探索生态环境准入智能辅助决策,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依托应用系统,加强成果共享共用,建立数字孪生平台,纳入美丽成都数字化治理体系,融入智慧蓉城平台,强化数据互联互通。强化分区管控成果在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约束和决策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同管控。应用智能应用系统,服务“放管服”改革,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前置论证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通过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推进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协同减污降碳,为开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智慧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围绕“三个做优做强”,高效服务全力助推重大项目落地。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主动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差异化发展导向,持续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应用“三线一单”成果,主动靠前服务,对项目选址进行综合研判,明确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地、永久农田等的位置关系,指导建设单位优化选址、选线,合理避让环境敏感区,确保项目选址可行性,及时优化调整方案,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落地效率,保障重大项目高效落地。2023年成功争取轨道交通第五期规划环评通过审批,保障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成都亿纬锂能动力电池项目等11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共审批项目环评510个,涉及总投资约1186.47亿元、同比增加9.18%,其中承诺制项目327个、占比64.12%,有力保障京东方、一汽大众、日东电工等16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二是围绕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探索超大城市低碳发展特色路径。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高质量发展空间保障、产业布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持续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在空间结构方面,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底线和上线,运用“三线”划框子,科学划定各类环境管控单元。通过“一单”定规则,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范各类开发行为和准入要求,明确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三生”发展空间,为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提供依据,给高质量发展“留通道”。在产业结构方面,以“三线一单”管控标准为“绿色标尺”,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严格落实准入要求,充分论证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对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需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为依据,评价和优化产业规划方案,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同时,聚焦晶硅光伏、新型锂电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成功引进通威太阳能、宁德时代、东方氢能等绿色低碳规上企业。2023年,成都市生态环保产业规模约1500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量的50%以上,已形成错位协同的产业格局,已建立以金堂、龙泉驿、高新为主,成华、彭州等区(市)县多点协同,错位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企业能级稳步提升,2023年10亿元以上企业已新增为16家(2022年13家),科创水平不断跃升,聚集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天府永兴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52家,其中国家级平台6家、省级平台34家。在交通运输结构领域,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境容量,结合车流量数据、车辆结构数据、车辆污染排放数据等,建立移动污染源分析模型,推动引导货运车辆“一绕向二绕转移”。2024年以来,截至6月底,推广新能源汽车13.1万辆,保有量达76.4万辆、占汽车比例11.3%;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车辆3.3万辆,占汽车比例下降至4.3%。

  三是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公园城市生态空间。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明确优先管控单元,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优先管控单元的重点工作之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明确2035年全域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30%以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空间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全市已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7类46处,总面积2591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1459.48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10.2%。公园绿地面积由60.3平方公里提升125.3平方公里。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成都市获评全球首批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以生态空间为基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鲜活案例和样本。邛崃市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获批全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大邑县成功入选四川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蒲江县、崇州市获评2023年度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青羊区、成华区获评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获评第七批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1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四是围绕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切实改善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三线一单”作为重要依据,把优先保护单元和重要管控单元作为重点监管区域,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底线,形成各监管区域的重点污染源治理清单,有的放矢地开展污染物精准防控和精细管控,推动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2023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85天(2013年为132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为37(2013年为97),全市优良水体比例为100%(2013年为70.5%)。2024年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数142天、同比增加6天,PM2.5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国第54位、同比提高37名。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成都大气污染防治五年行动”入选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100城》案例。大运会期间,成都市空气质量是201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肯定“成都市用最美蓝天迎接开幕式”。11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3个,占99.1%;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此外,强化污染地块管控治理和受污染耕地保护修复,实施“十百千万”无废细胞工程,开展大宗固体废物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3.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获评第七批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中欧体育kok官网入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