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德育启蒙从0-3岁婴幼儿开始

发布时间:2024-08-05 12:38:23 浏览:

  0-3岁婴幼儿除了吃好喝好,还需要发展社会情感,需要有健康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是否归为德育的范畴?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德育包括哪些方面?从目前学界的探讨来看,德育不仅仅是道德,不仅仅是品德,不仅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德育的范畴是不是该包括0-3岁小孩子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建构所涵盖的内容?这些是使得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素质。

  0-3岁婴幼儿,看似“最柔软的群体”,实际是“最可塑、具有高度学习能力的群体”。近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幼儿教育导读”公众号发表了《0-3岁婴幼儿除了吃好睡好,还需要什么?》的专题文章,旨在讨论我国“托育从业人员需要哪些职业素养?”、“0-3岁婴幼儿成长有哪些需求?”等等。参加讨论的六位学者都发表了非常好的文章,他们是分别来自与婴幼儿早期发展和托育密切相关的国家机关权威部门、大学、基层一线托育机构的专家,六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业界同仁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后收获颇多,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近几年,党中央囯务院针就教育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育人成为焦点,更强调“培根树魂、立德树魂”。其中,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将“党政建设、品德启蒙、科学理念”作为幼儿园“办园方向”评估的三项关键指标。从幼儿开始落实“立德树人”,进行“品德启蒙”,自幼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全社会的共识,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与此同时,许多业界同仁也开始把眼光投向0-3岁婴幼儿(先学前儿童)群体,开始关注和讨论婴幼儿的“道德、品格、德育”等方面的问题。“0-3岁婴幼儿有没有形成道德观念?”、 “德育启蒙应该从几岁开始?”,这都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的话题。

  作为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婴幼儿测评与指导”项目组成员,我们也特别关注幼儿的德育启蒙问题。在学院“建立高水平早教专业研讨会”上介绍了国内外婴幼儿人格品质/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婴幼儿立德树人、德育启蒙”的研究计划。承前启后、海纳百川,我们“抛砖引玉”,期望引发业界同仁的广泛研讨。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党的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

  3-6岁学前期幼儿阶段,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而0-3岁先学前期婴幼儿阶段则是儿童个体最早形成适应性社会能力和萌芽性道德行为的关键期,是人生整个德育的启蒙期。

  在研究德育这个课题时,经常会遇到道德、品德、品格、品质等多种提法,需要加以区别。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与习惯,而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多指品性。品质是通过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

  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而狭义的德育是专指“学校德育”而言。幼儿德育也称“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是按照幼儿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2021年国家卫健委颁布了《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在第二章“目标和要求”中,提到了生活与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涉及营养与喂养、睡眠、生活与卫生习惯、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七项目标。

  认知能力与传统的“智力”同义,是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综合表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的加工所得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现象(感性认识)和本质(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想象是对人脑已有的积累重新加工,突破事物的界限而产生新的形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意志参与下外化为蓝图或实践,创新是知识的创新。人的认知能力,就是在一种情感和意志参与下的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岁以前婴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对环境和物质世界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器官和大脑对外界刺激进行协调活动的能力。约2岁以后,动作逐渐内化为一般认知能力。在整个先学前期(0-3岁),乃至学前期(3-6岁),动作对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打开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所有通道,成为日后一切能力、技能、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全脑结构的发育和功能建构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人脑至少有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任何一个心理活动的出现,都应是三个机能联合区的协调活动,体现了全脑功能的协调性。

  第一机能联合区,位于脑干和皮层下部位,负责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使人整个器官和神经系统进入接受刺激的准备状态。该区的功能在婴儿出生时,已经初步成熟,所以婴儿出生不久即具有注意和定向反射。接着婴儿的六个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运动觉)开始活动。它们各自接受不同的刺激,按照特有的传导通路“孤立”地传至大脑相应的功能区。由于此时大脑细胞之间的联接处于发展之中,来自不同感官的刺激还沒有得到完全整合。

  随着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接“突触”迅速增长,负责“接受、加工、存储”信息的第二机能联合区(位于枕叶、颞叶顶叶)也相继得到发展。各感觉器官孤立传入的信息得到了“加工、整合”,这是“知觉和记忆”发展的生理学基础。

  随着月龄的增长,脑的发育由后脑向前脑推进,负责“规划、调节、控制”复杂活动的第三机能联合区(位于额叶)在1-2岁得到发展,后脑联合加工的信息能够往前脑传递,“思维和想象”也在1-2岁出现。有科学家认为,最复杂的第三机能联合区(大脑皮层前联合区)大约到7岁才能完成,但2-3岁之间有一个发展高峰,2岁是语言和智力发展的临界点。

  人的聪明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不只是智力本身所决定的,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情绪、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婴幼儿的兴趣,长期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3岁前注意培养安全感、自信心、诚信、友善、独立、毅力、责任心、规则意识八个方面的初始优秀品质。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作用和激发作用。

  幼儿道德行为是幼儿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道德行为反映了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平,也是道德启蒙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国的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也称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一岁半以前的婴幼儿尚处在“零道德规范时期”,还没有道德意识,还不能有意地做出任何道德行为。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已经与父母、照料者逐渐形成了牢固、亲密的感情联系,虽然还不能用言语进行交流,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可以用“肢体语言”、眼神等非言语沟通方式与父母、照料者进行带有情感色彩的“行”或“不行”等行为评价。

  1岁半开始,幼儿对“好”与“坏”的概念从模糊向逐步明确发展。如果宝宝说“妈妈好”、“爸爸坏”,是因为今天妈妈给宝宝买了糖,而爸爸打了他;宝宝也希望得到“好宝宝”的表扬,但并不知道“好”的标准。2岁以后,开始能以“好”与“坏”这两极性的道德标准引出合乎标准的某些行为。通过尝试、观察与询问己经能掌握些具体的、简单的行为规则,但是道德评价还仅仅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经验。

  3-4岁的幼儿,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规则意识和判断能力也有所发展,但此时的道德意识还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具体性,道德标准还只是成人的复述。此阶段的幼儿的道德情感很容易受到情景的暗示和当时刺激的制约,带有偶发性、情景性和不稳定性,是自觉性较弱的行为。

  5-6岁的幼儿,道德行为开始从“只要我喜欢就可以”转向“父母、老师说可以才可以”或者“得到集体允许才可以”的境界;初步形成概括、稳定的规则意思;开始建立“打人不文明”“会伤害别人”等具体的道德观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能力仍然较弱,其道德行为很大程度受在场权威人物和人际关系影响。

  在构建高质量婴幼儿照护已经成为我国迫切的民生需求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有更高阶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与业界同仁交流:

  近三十年,随着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推进实施,幼儿品格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以往“学习品质”和 “行为习惯”描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品德启蒙”为幼儿园“办园方向”评估的三个关键指标之一。

  家长是婴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婴幼儿最温馨的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当前婴幼儿家长普遍把精力放在营养、健康和智力发展方面,而忽略了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培养的需要。我们建议有必要将3岁之前婴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列为品德启蒙的起点,提出“立德树人、德育启蒙从婴幼儿开始”的倡议。

  研究儿童属于生命科学,是一门至高无上的科学。随着人类的探索足迹从地球延伸到宇宙,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内部世界。随着遗传学和脑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人类正在从神经生物科学、生理科学、教育科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深入地探索脑与行为、脑与人的发育成长关系的奥秘。

  人类自鸿蒙大开以来,众多仁人志士、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在研究儿童,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留下了不少不解之谜,并非方法不对,而是由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也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中,每个时代的研究成果都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只有传承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发扬光大,才能一步步紧跟新时代儿童发展的步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随之而来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就有“童蒙养正”教育之说,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为“蒙学”。《易经·八卦》有云“童蒙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已向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重要的“国事”,我们情怀在心、责任立肩,砥砺同行、任重道远。

  本文作者:王志敏 郑欣欣 赵春瑞 高成华(王志敏 、郑欣欣单位为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赵春瑞单位为深圳市儿童医院;高成华单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中欧体育最新地址

搜索